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陈勇:学而优则创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5日

访问量:

人物名片:陈勇,湖北宜都人,1957年生,博士生导师,江汉大学交叉学科研究院纳米生物医学工程中心首席科学家,国际著名微纳科技专家。1986年获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博士学位,是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一级主任研究员,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微流实验室主任、日本京都大学特聘教授,首批“黄鹤英才”入选者。2011年底,陈勇博士在光谷生物城创办武汉介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东湖高新区第五批“3551光谷人才计划”资助,并入选第九批国家“千人计划”。

 

采访陈勇博士是在一个周末,笔者到达的时候,发现公司员工都在上班,一片忙碌景象。公司副总经理王明珍解释说,因为陈勇博士常常在国外,这段时间刚回来,要加快研发进程。陈勇自己更是分秒必争,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十点以后,连午饭、晚餐都是别人帮他带回办公室的。

 

T恤、工装裤、凉鞋,陈勇博士穿着简单自然,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如果不是事先知晓他的身份,也许根本想不到他是一位业内知名的科学家。他递过来的名片,则颇有几分“潮”味,上面还印着时下流行的二维码,手机扫一扫,电话、地址、邮箱等一目了然,直接保存即可。

 

一路前行,“困难只是在前方!”

 

陈勇说,他是一个幸运的人。

 

想当年,下过乡,当过农民,做过工人,要不是机缘巧合,做梦都没想过还能上大学。上个世纪70年代,陈勇下乡当知青的时候,被推荐到湖北红旗电缆厂(现宜昌红旗电缆有限公司)技工学校读书,毕业后就在电缆厂工作。幸运的是,厂里有一批上海来的专家,给了他很多指导。

 

1977年,高考恢复。身边的老师鼓励陈勇去考大学,进一步深造。然而,因为他上过技校,不符合当地的报考条件。眼看着大学梦就要成为泡影,

 

此时,厂里一位领导仗义执言,表示电缆厂不受地方的规定限制,几经周折,他如愿考取了武汉大学物理系,学习半导体专业。

 

选择专业的时候,一位老师建议他,你能够坐得住,就学物理吧。现在回想起来,陈勇很肯定地说,当初的选择绝对正确。

 

大学毕业后,陈勇考取了公派法国的留学生,到蒙彼利埃大学继续学习物理,这是最早的一批公派留学生。那年去法国的留学生全国有百余人,大多没有学过法语,在上海接受了三个月的法语培训后,就踏上了法国的土地。

 

陈勇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因为心里没底,他总是会提前做许多准备,老师上课的时候,其实很多内容陈勇已自学过了。一开始,老师很担心这位中国留学生能否适应,但令老师颇为意外的是,从上课到考试,所有的问题都没有难倒陈勇。最后,老师用法国人的幽默问了一句:“还有什么是你不会的?”

 

回忆起这些,陈勇说,当时并不清楚其他同学的水平,大家各做各的,也没有互相比较,心里总是有点虚。所以,他不敢有半点的松懈,只有勤奋、勤奋、更勤奋。

 

在蒙彼利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陈勇受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校之邀去做了一年的研究,主要是建一个新的实验室。之后,他又在北京大学做了两年的博士后。重回意大利不久,他接到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邀请,再次回到法国,和王肇中(世界纳米专家)一起在微电子与微结构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听到这里,笔者习惯性地问了陈勇博士一个问题:在这么多年辗转的科研工作中,是否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原以为可以听到一些特别的故事,没想到陈勇笑着说了一句话:“困难只是在前方!”——他并不认为过去的事情叫做困难,前方尚待解决的问题,才会出现困难,但同时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潜心科研,“学而优则创!”

 

陈勇说,他是一个“另类”的人。

 

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陈勇是资深专家,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已经在深入研究纳米技术了,对纳米光学、纳米电子学和纳米磁学,特别是对纳米制造技术有深入的研究。

 

然而,陈勇并不满足于单一学科的研究。纳米技术可以应用到更多的领域,特别是生命科学领域。不同学科的融会贯通,将孕育出更多的发展机遇。2003年,在同事不解的目光中,陈勇应聘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化学系做教授。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是法国的著名学府,曾培养了11位诺贝尔奖和9位菲尔兹奖的得主。虽然在后来的几年中,他仍然兼管着原来的实验室,却有了学术自由和新的机遇。

 

2007年,陈勇应邀加盟新建的日本京都大学物质与细胞综合研究所。该研究所是日本政府投入巨资所设立的五个世界先进计划(WPI)研究所之一。当时研究所的另一位加盟者山中伸弥(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刚刚完成了一项轰动科学界的成果,即把人体的成体细胞重新编程,使其逆向发展,还原为多能性的干细胞。这种干细胞可按照人为设置的方向分化成各种类型的成体细胞,进而可以进行人体损伤组织的修复。目前,科学界已经成功重建了人类的眼角膜、心肌组织等。在这里,陈勇受益匪浅。

 

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使陈勇在微流制造及微流体技术的应用方面得心应手。微流体制造技术是用半导体集成技术制作新型固体元件或“芯片实验室”,它可以对微量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进行复杂、精确的操作。由于微流体器件体积小、可调控参数多、调控精确度高、自动化程度高,可以集成和大量生产。在生命科学领域,虽然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以及基因组学等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还需要对细胞及其组织结构,特别是对干细胞和诱导干细胞的扩增和分化进行精确的分析、操作与调控。在体外,也需要真实地复制出细胞在机体内生存的微环境。

 

陈勇团队提出的以物理、化学、信息和微电子为基础的介观生物功能仿真工程(“介观﹤mesoscopic>”这个词汇,由VanKampen于1981年所创,指的是介乎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状态),就是模拟和调控人体内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微环境,使与此相关的细胞生物学、疾病诊断、药物筛选、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等一系列生命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这是通过多年的交叉学科研究,陈勇找到的他认为在生命科学领域最值得做的事情。如果能改变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术,将会有效地推动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

 

中国有句俗话,“学而优则仕”; 又有人看好“学而优则商”。陈勇则认为,学有所成的人,应该“学而优则创”,毕竟创新和创造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才有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性。

 

半生心血,“要为国家做点事!”

 

陈勇说,他是一个执着的人。

 

陈勇的大学时代,正值改革开放时期,“振兴中华”是当时最激动人心的口号。去法国之前,陈勇就想着一定要学成报国。在法国学习、工作了二十几年,他一直与国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合作和交流,并且始终保留着中国国籍。

 

在巴黎,常常有湖北政府和高校的领导去访问,也多次邀请他回国发展。2011年,江汉大学引进了陈勇等六位旅法专家,这成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他们帮助江汉大学成立了交叉学科研究院,并入选首批“黄鹤英才计划”,获得了500万元的资助。

 

在国外多年,陈勇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多年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的产品,这样可以对社会有更多的回报。回国后,这种心情尤为迫切:“半生心血,要为国家做点事!”

 

光谷生物城基础设施齐全,产业链完善,产业分工明确,产业竞争力强,自然成了陈勇创业的首选地。2012年4月,陈勇成立武汉介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驻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并以介观生物仿真工程的项目入选东湖高新区第五批“3551光谷人才计划”。

 

目前,公司的流体程控仪/微流工作站,微流控芯片和芯片测试平台等产品已经被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采用。问及市场同类产品的情况,陈勇自信地说,他们的产品是根据发展需要所设计的,技术上也遥遥领先,只要看得准,准备得充分,不必担心公司的发展前景。目前,他并没有过多地关注公司的眼前利益,产品销售多是客户慕名而来,通过他们对产品的使用和推介,销售范围正逐步扩大。

 

现阶段,陈勇博士研发的重点是肿瘤细胞检查芯片。用这种芯片对很少的血样进行分析,就可以确诊癌症或癌症转移的发生,一旦应用于临床,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接下来,公司将集中精力将介观生物仿真工程的产品市场化,特别是发展与多能诱导干细胞的有关技术与方法,帮助人体组织与器官的修复和再生,推动药物筛选和个性治疗的研发。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陈勇博士预计,三年后,公司将进入规模化生产和迅速发展期。

 

谈及日常的生活,陈勇博士笑着说,在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地处巴黎中心,非常热闹;他所在的化学系为当年巴斯德所创,街对面就是居里夫人发现镭的地方,经常有朋友前来,他还会亲自下厨款待,生活轻松惬意;在武汉则不同,光谷生物城虽然比较偏僻,但环境优美、幽静,他就住在光谷生物城的公寓里,每天两点一线,可以静下心来做项目:“练好了“潜泳”,就更不会惧怕风浪了!”


学而优则,法国,大学,生物,细胞,博士,一个,技术,光谷,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