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光谷生物城里展翅待飞的雄鹰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8日

访问量:

《光谷生物城》(第五期)   撰稿人:王颂

 

九峰豹澥路纵横,平川拔起绿荫城。

五曲蟠龙东南望,喜迎天魁登故门。

示范区里树示范,创新园中争创新。

中部崛起志豪迈,两型社会绽今春。

 

一、破土出苗

 

时间定格在2010年12月28日上午。光谷生物城九峰创新园里,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和宽阔簇新的柏油路掩映在湖光山色中,展示着勃勃生机。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迎来入驻运行的大喜日子,研究院综合楼和生物技术、生物医药研究中心大楼正式启用,首批团队即将入驻开展研究。

 

10点40分,一辆辆载着省市领导和专家的车开至研究院门口。湖北省委常委张昌尔和副省长郭生练,也是省生物产业发展暨武汉国家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正、副组长,走进研究院大厅。这两位为研究院建设倾注心血最多的省领导,在研究院展厅、管理服务区、研发区、公共技术服务区一一驻足观看。“哪个项目最有希望产业化?”张常委关切地问道。“入驻这里的项目基本都具备产业化条件!”研究院院长邓子新院士肯定地答复。张常委稍显轻松。“你们还有什么困难好好整理下,汇总后告诉我。”

 

湖北省委副秘书长刘传铁,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贾耀斌,以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等参建单位和省市部门负责人都来为研究院入驻运行贺喜。武汉大学新任校长李晓红,12月24日才宣布任命,上任后参加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研究院入驻仪式。随着众位领导专家剪断历史的红丝带,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天里,研究院多了“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病毒病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北省现代给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块新牌;多了邓子新院士的“3551人才引进”协议;多了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个平台入驻。

 

邓子新院士骄傲地宣称,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从破土出苗就占据了区位环境优越、技术力量雄厚、功能定位明确、体制机制创新等四大优势,凭据这四大优势,研究院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国家乃至国际前沿一展身手。

 

二、两载建设

 

2009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在紧锣密鼓地召开。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找到刚担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不到4个月的人大代表李健教授,道出省里的一个心愿。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已经获批建设,这个基地能否在全国二十多个同类基地中崭露头角,六大支撑平台至关重要,首先是技术支撑平台。湖北省高校院所林立,人才精英云集,需要一个纽带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基地乃至湖北武汉生物产业发展辐射技术和成果。考虑到李书记有过机械科学研究院院长和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司长的经历,省委省政府希望李书记担此重任。“请武汉大学牵头,整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单位优势资源,建立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4月,罗书记在武汉大学作科学发展观形势报告,向全校师生提出要求。6月30日研究院理事会成立,李书记担任理事长。

 

李书记带领筹备组开始广泛调研。根据以往经验,研究院的建设方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生物基地办以及湖北省科技厅、发改委等政府部门最为担忧的有三点,一是研究院成为高校基础研究在光谷生物城的延伸,于产业无益;二是众多高校院所参与建设,如何协调各方保持一致;三是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团队入驻,同时能够建立流动的机制保持活力。研究院毕竟后来居上,参考了光电国家实验室、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国内类似机构运作方式,吸收了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等部门的建议,研究院组建方案里明确提出“应用研究开发、专业服务和成果转化”的功能以及“支撑发展、凝聚人才、引领未来”的定位。“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行、产学研结合,开放、竞争、联合、共享”的理念囊括了国内外最先进创新手段。研究院运行管理办法里所提出“首席科学家+团队+项目+经费+成果+产业化”的入驻形式,使建院理念具有可操作性。六个参建单位分别牵头建设六个研究中心不仅发挥了各自优势,也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张常委在第十七次全省高校党建会议上高度评价研究院的组建“这是我省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研究院建设除了软件更需要硬件。2009年8月29日,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杨松一声令下“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现在开工!”礼炮隆隆,机器轰鸣。市长阮成发将一面黄灿灿的铜牌交到筹建专班组长李文鑫教授手中。在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的全力推进下,仅3个月时间,九峰园区中心湖畔三栋充满科技与艺术感的大楼拔地而起,宛如蟠龙。研究院大楼里要开展生物专业实验以及小试生产,在洁净度、废气污水处理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建筑布局比较复杂。同时待入驻团队研究方向广泛,又要保持流动性,必须兼顾通用性和专用性。为了合理利用空间,筹建专班组织广大拟入驻团队和专业设计师精心设计,按照“固定流动相结合、共用专用相区分”的原则,力争研究院每寸土地都充分利用。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生机。省市领导迫切这个支撑平台尽快挑起促进我省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的重任,参建单位希望早日看到代表湖北生物领域最高水平的杰作,入驻团队的设备和人员早已摩拳擦掌。关键时刻,生物基地办再次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2010年9月7日,但长春主任宣布“2011年元旦前办公区域完工,3月实验区域入驻!”研究院大楼里灯火通明,建设大军马不停蹄,生物基地办领导干部天天在工地上现场办公。没有等到元旦,2010年12月28日研究院入驻运行。

 

三、首战告捷

 

2009年11月27日,一位海内外著名科学家从上海专程来光谷生物城参观,并在脚手架尚未拆除的研究院大楼前上下打量,对这里的创业环境赞叹不已。半年后,在罗清泉书记和武汉大学的努力下,这位科学家担任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他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著名微生物学家邓子新。邓院士的到来除了带来了一批英国剑桥、美国斯坦福等名校毕业的高层次创业人才,还给研究院乃至湖北省带来一份厚礼。

 

2009年3月,“新药创制”国家重大专项办公室启动以生物医药高新园区为载体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试点工作。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决定整合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光谷新药孵化平台以及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院公司、武汉健民制药等单位力量申报“武汉创新药物研究开发体系建设”课题。省领导早就提出,将来湖北省申报生物类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都以研究院为载体,不再另起炉灶。这是相当高的期望,也是相当大的挑战。为了本次课题申报,省领导特事特批,仅用2两天时间就将研究院注册为事业法人。然而由于竞争极其激烈,研究院首次答辩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进入首批启动清单。

 

研究院没有气馁,湖北省没有动摇。5月19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总技术负责人桑国卫院士来武汉考察。研究院向桑委员长汇报了本次课题申报情况,并请求能在国家后续计划中得到支持。桑委员长呵呵笑开:“武汉的同志们在病毒、纳米药物等领域具备雄厚的优势,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桑委员长语风一转,“但你们要注意加强产业化!”该课题被列入十二五计划。6月26日,第二次答辩开始。已经担任研究院院长的邓院士亲自披挂上阵,省科技厅、生物基地办一路护航,连郭副省长都出马了。经过精心准备,这一次研究院不辱使命,终于通过答辩。有了这个重大专项,湖北能在本领域站稳脚跟了。这是邓院士带来的厚礼,本次答辩的PPT也作为历史纪念挂在了研究院展厅里。

 

四、厉兵秣马

 

研究院不仅是光谷生物城的技术支撑平台,也是人才支撑平台。除了邓院士,还有田波、卓仁禧、赵进东、陈焕春、朱英国、周宏灏等6位院士的团队要来。入驻团队的首席科学家绝大部分都有杰青、创新群体、973首席、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获得者等头衔。肿瘤生长因子领域的国际领军人物、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Peter Lobie怀着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也将登门生物技术中心。东湖高新区3551人才引进计划已有6位人才将入驻研究院。

 

除了武汉新药研发技术体系建设,2009年获批的武汉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重大专项是研究院首要研究任务。该项目负责人吴建国、陈建国教授,也是研究院两位副院长兼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中心主任。一批重大传染病防治、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等重大专项以及“863”计划、支撑计划课题也将入驻研究院实施。研究院首期建设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研究中心将建设植物生物反应器、量子点生物医学工程、蛋白质多肽生物工程、模式动物、候选药物发现与制备、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制剂与质量控制、纳米药物等研究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植物生物反应器平台,主要研究重组蛋白质和单克隆抗体的高效表达技术、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技术与生产工艺的关键技术。获得了国家“863”计划“种子生物反应器研究与开发”项目以及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支持。目前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已形成规模化(单批次1公斤以上)生产。已获得在水稻种子中表达重组人血清白蛋白0.8%种子干重的转基因品种。已形成植物源重组蛋白质产品两个,包括重组人血清白蛋白、重组人α-抗胰蛋白酶,其中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已实现中试规模生产,纯化纯度达到99 %,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和临床前研究;重组人α-抗胰蛋白酶已完成小试工艺,即将投入市场。

 

量子点生物医学工程平台又是一个亮点,主要研制开发适用于活细胞/活体示踪研究的小粒径、近红外、多功能等量子点系列标记材料,建立普适性的生物医学纳米标记方法和组装技术;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检测技术平台”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量子点标记技术研究病毒侵染过程及宿主应答”支持。“量子点新型荧光标记试剂”获第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和“第一批武汉市重点高新技术产品”,是目前我国唯一能提供各种量子点标记生物探针的平台。

 

五、展望

 

从2011年开始,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将步入“后入驻时期”。这样一个全新的事物该何去何从?只能边摸索边干。不敢断言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已经取得成功,但至少从开局来看创新之举效果还不错。希望光谷生物成里这支雄鹰早日翱翔,勇当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湖北生物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雄鹰,研究院,武汉,生物,平台,建设,国家,技术,院士,生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