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产业是武汉东湖高新区继光电子信息产业之后,按千亿产业思路谋划的第二个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做出战略决策,整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组建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为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和全省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院坐落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生物城创新园,共有五栋大楼,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设施完备,条件优越。下设生物技术、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境、生物能源、生物经济六大研究中心。
研究院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始终坚持“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行”的基本方向,努力探索企业化的运营和管理模式,已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运行机制:一是服务团队聘用制管理。研究院虽然是事业单位,但管理团队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采取全员聘用、绩效考核、奖惩结合,确保工作人员全身心投入,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二是服务模式市场化导向。研究院专门成立了管理公司,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业务进行独立的市场化运作,发挥好平台对外服务窗口的支撑作用,较大程度保证了公共资源的高效利用。三是研发团队企业化运行。入驻团队与研究院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研究院以是否具备良好的产业化前景和企业运行基础作为遴选入驻团队的标准,团队以“首席科学家+团队+项目+经费+成果+企业”的形式入驻,鼓励团队向市场提供高技术成果和服务求生存、发展。四是研究目标产业化导向。研究院对入驻团队定期考核,将孵化成果、提供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入驻团队的核心量化考核指标,高奖低惩,不达标的坚决清退,强化了产业技术研究院不看论文看产品的导向。
研究院积极探索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已形成“高校院所源头优质项目—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五级有效衔接的成长空间,锁定全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院转化、在汉发展;利用“直投—种子基金—产业基金”三级投资机制,针对早期入驻项目做直投,用天使基金进行引导,发挥政府基金的杠杆作用,引进社会资本做产业投资,助力初创企业,加速生物产业提质升级。
目前,研究院支撑入驻团队承担各级科技项目160多项,获批经费总额超6亿元;吸引院士、千人等海内外高端人才150余人,累计创办企业150多家;入驻团队总收入从初1000万元突破10亿元,企业整体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截至目前,已有14家团队挂牌“新三板”“海创板”“四板”“科技板”;帮助企业融资总额超6亿元;湖北省生物经济研究中心为省、市职能部门定制产业发展规划,并将业务延伸省外,对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研究院对外提供技术支撑的主要服务力量,自2013年启动以来,服务企业500余家,认定技术开发合同累计超过2500万元,为企业节省研发经费超3亿元。平台相继取得CMA、CNAS实验室认证资质,管理服务能力提升显著。
2018年,研究院从湖北省生物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出发,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区域整合、开放共享”的建设原则,编制了武汉国家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建设方案,与省科投签订出资协议组建样本库公司,依托公司推进样本库建设运营。2019年1月31日,武汉生物样本库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3亿元,负责样本库的建设、运营、管理,主要从事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存储、检测服务、相关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定位于支撑和引领湖北生物产业特别是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发展。武汉国家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投入运营后,将在搭建转化医学基础平台、加速区域创新药物研究的发展、带动高端人才的交流和引进的步伐、吸引国内外生命健康企业和人才项目落地等方面贡献力量,实现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过十年的耕耘,研究院在生物领域已经成为省市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主要平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重要载体,推动生物城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引擎,充分显示出创新体制机制的优越性。
畅想未来,研究院将秉承“开放、竞争、联合、共享”的理念,立足生物城,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体制机制新、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快”的湖北省生物产业的“中央研究院”,为湖北省、武汉市和东湖高新区的生物产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