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家农业科普院士工作室揭牌并开讲啦!邓子新院士携96位行业专家开启科普之旅!
2021年06月12日
根瘤菌的固氮能力竟然如此强大!
人和猪的DNA区别原来这么小!
人类如何利用生命科学技术治疗疾病?
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有哪些改善的方法?
一场主题为“解码DNA”的科普讲座正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开讲,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讲解,为在场的嘉宾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普盛宴……
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正式揭牌
6月11日上午,“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揭牌仪式在武汉市农科院武湖北部园区隆重举行,标志着全国首家院士领衔的农业科普工作室在汉正式启动。
邓子新院士(中)同与会嘉宾合影
成立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旨在更充分地发挥院士专家在农业科普领域的引领和带头作用,担负起社团组织的社会责任,助力新时代科普事业的繁荣发展,有效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微生物学家邓子新,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红辉出席,揭牌仪式由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玉珍主持,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陈光勇,市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郑利分别致辞。
邓子新院士在讲话中表示,领衔农业科普工作室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将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科学发声、坚持服务宗旨,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努力办好农业科普工作室,以实现预期效果。
会上,武汉市科协、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签订了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共建协议,邓子新院士、陈红辉副市长及3家共建单位主要负责人共同为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揭牌,邓子新院士为科普工作室的姜正军、徐维烈、昌华敏、陈禅友、孙玉宏等5位专家代表颁发了聘书。
揭牌仪式后,邓子新院士作了题为“解码DNA”的科普大讲堂第一讲。邓院士以第四次工业革命: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始,带领我们逐步走进生命科学的新时代──研究生命的现象和本质。
邓院士深入浅出的讲解热情洋溢,充满激情。从DNA是生命之水,DNA是祸福之源,趋利避害是人类解码DNA的天职三个方面讲述,并延伸到生命科学的广阔市场前景。小到真菌、细菌、病毒,大到大猩猩、人类和已经完全灭绝的恐龙,植物和动物的遗传繁衍、环境的适应等都与DNA发挥的作用息息相关。
在农业生产方面,微生物引起了1700多种的植物病害,每年造成数以千万的农业损失,例如水稻纹枯病、小米赤霉病、玉米小斑病等。在我国,众多农副产品并没有充分利用,每年生产7亿吨秸秆,其中2亿吨就地焚烧。另一方面,DNA是祸也是福。根瘤菌,一种花生、大豆、苜蓿根部结的瘤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产生像硫酸铵的肥料,不用施肥就可以枝叶繁茂,根瘤菌固定了自然界生物固氮总量的一大半。从农业生产到食品药品安全,农业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步形成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基础。
如今的地球面临着太多考验,而科学家们正在利用科学的武器力挽狂澜!如何征服病菌,破解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自然的危害等需要科学的解决办法,DNA技术应用的市场规模和经济价值巨大。未来,这些科技将提供更廉价的药物,为汽车提供绿色能源,为治疗癌症等医学难题提供新手段,将最终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互动环节,邓院士将讨论与交流相结合,深入浅出的回答了观众的提问,为农业科普工作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会后,各参会领导嘉宾一同观摩了园区的田间地展及农业科技展示馆,为湖北及武汉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把脉问诊,擘画未来。
据悉,新成立的科普工作室将以邓子新院士及行业96位专家为核心,以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等形式,组织开展科普报告会、制作精良的长中短视频和科普读物为主要工作内容。每年开展科普系列活动数量不少于20场次。
中国农学会培训处处长冀献民,湖北省农学会秘书长高广金,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郑华,市农业农村局执法支队支队长王文高,市农科院副院长林处发,武汉农学会会长丁俊平及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江汉大学、市科协、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武汉农学会及黄陂区科协有关负责人、科普专家、有关新闻媒体代表约5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相关文章
2020-09-16
201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