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谷人才特区: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走出房东模式, 一“链”到底打造双创高地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6日
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做出战略决策,整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组建了全省首家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为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和全省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日前,研究院已形成“高校院所源头优质项目—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五级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累计引进11个院士团队、176位高端人才,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6项,孵化初创企业201家,打造了华中地区最大的生物实验大型设备共享中心,启动了国家级人类遗传资源库建设,并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01“链”接场地空间
研究院致力于企业营商生态环境研究和建设,为入驻的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进行孵化赋能。其中:研究院孵化器,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为入驻团队提供公共技术、投融资、专利、法律等服务;生物城创新园二期项目,于2021年启动建设,旨在打造生物产业研发创新体系及总部聚集地,即将交付使用。
2020年,研究院与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共建“创业者港湾”项目,截至今年年4月,“创业者港湾”旗舰店已引进线下入驻企业8家,其中有4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家被认定为瞪羚企业,4家被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
此外,2022年起,研究院打破固有的招商引才模式,采取创新性的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积极开展“飞地孵化器”管理模式输出。
02“链”接人力资本
依托武汉优渥的科教资源、人才资源,研究院加速聚集创新要素,在引才留才上下功夫,共汇聚了国内外生物领域高层次人才近200位,培育了200余家企业,承担各级科技项目近200项。
通过研究院孵化网络,在孵企业可以有效拓宽人才招聘渠道,人才可以广泛建立人脉关系,实现企业与高技术人才的对接,如通过合作共建研究中心、实验室等方式,实现设备、人才等资源的共享。
03“链”接善意资本
2016年,研究院发起成立一期生物产业基金——百赢汇智基金,总规模5000万元。2022年,研究院再次发起成立二期生物产业基金——百赢汇才基金,总规模1.3亿元,投资于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生物服务、智慧健康、精准诊疗和大健康领域。
日前,研究院孵化器已完成28家企业的投资入股工作,其中:天勤生物公司专注高端试验动物研究及生物药研发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公司目前估值约24亿元;新纵科公司历经十年自主研发的进口替代产品—流式点阵仪(高通量荧光检测仪),已获批二类医疗器械证,现已全面推向市场,公司目前估值5亿元;友芝友生物公司自主研发的抗EpCAM和CD3双特异性抗体,适应症为肿瘤恶性腹水,已获II期临床试验允许,已申报港股上市;迈维代谢公司以代谢科研服务、代谢标志物开发疾病诊断为主,目前己成为代谢组学领域领军企业。
截止目前,研究院累计培育或辅导上市企业15家,其中新三板4家、四板3家、海创板2家、科技板6家,多家入驻企业获得资本青睐。
04“链”接产学研
研究院引进孵化及在孵的200余家企业中,八成来自武汉高校院所,团队以“首席科学家+团队+项目+经费+成果+企业”的形式入驻,在“不看论文看产品、不看专利看收入”的产业化导向下,300多项高科技成果走出高校和实验室,得以转化。
同时,依托参建高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资源,研究院引入和建设了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研究院聚合资源、创新能力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8年,研究院承担了国务院关于武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启动国家级生物样本库建设。样本库通过广泛链接政、产、学、研、医、民等各方资源,致力于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利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数据共享,是湖北省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科技基础设施,将为武汉市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万亿产业集群提供战略支撑。
下一步,研究院将在输出管理模式等软实力的基础上,加快品牌建设,提升特色优势,发掘长期效益,通过走访、调研、合作共赢等形式开拓新的业务领域,积极争取其他地区相关项目,不断激发市场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