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杨代常:水稻之梦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5日

访问量:

专访杨代常教授时,他刚与研究团队进行完一个技术论证,办公室的大演示板上留下诸多实验数据;回到办公室,或继续与研究团队做技术研讨,或处理方方面面的事务,忙得不可开交。这就是杨代常的生活。

 

为了缓解世界范围内因供血浆短缺而造成的人血清白蛋白稀缺困局,为了让其更安全可靠,2006年开始,已过知天命年纪的杨代常带领团队,开始研究转基因水稻生产人血清白蛋白,开始了一系列零的突破。

 

求学路一波三折

 

1954年,杨代常出生于湖北仙桃,1971年,还在读初中的他因为家境贫寒,辍学后到农业技术站工作,开始了与农作物的不解之缘。

 

杨代常人勤快脑子也活,很快就胜任了农业技术员的工作,因成功试种稻田套种田箐(当时我国没有化肥,主要靠农家肥和绿肥),还被荆州地区农业系统评为劳动模范。1975年,原沔阳县通海口区杨场公社推荐杨代常去读大学,而他所在地的农业系统却恰好要派他去参加由湖北省杂交水稻三系协作组在南宁举办的杂交水稻培训班学习。

 

面对两难的选择,杨代常听从组织安排,放弃了进入大学的机会。学成后,杨代常将所学技术传授给乡亲们,指导他们种植杂交水稻。由于在湖北省杂交水稻培训班掌握了杂交水稻繁殖、制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在省农业厅和武汉大学、华中农学院和湖北省农科院的支持下,杨代常在更新品种上不懈努力着。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由于气候原因造成了全国性的水稻减产,而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却收获喜人。消息传出后,省农业厅一位副厅长评价他是“全省杂交水稻最年轻的老专家”。此后,省里每次召开相关的技术会,都会点名让他去。

 

1982 年,杨代常再次获得进入大学读书的机会,由于他在农业系统内工作出色,省农业厅推荐他到大学深造,更系统的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杨代常心想这次该续圆求学的梦想了,但镇上管生产的领导不希望失去业务骨干,坚决不愿意放杨代常离开,最后提出让县农业局用3个本科生换杨代常的条件。在当时大学生极少的年代,这样的条件显然堵住了杨代常进入学校的大门。

 

1985年,步入而立之年的杨代常又一次迎来入学深造良机,在三系杂交水稻培训班时认识的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院士捎来好消息:武大招收首届插班生,报考年龄限制在 30岁内。当年正好30岁的杨代常不愿再错过机会。当时,县里也通过组织部门希望将杨代常上调,县农业局觉得人才留不住了,便找杨代常谈话,问他有无把握考上。

 

杨代常为了进入大学再学习,向领导表态“如果考不上,就一直在农业技术站工作,哪里调都不去了。”杨代常报名时,离参加考试只有几个月时间,考试内容为武汉大学二年级课程。初中辍学的他,抓紧每天时间复习,夏夜点起煤油灯看书,为了防蚊子咬,只能穿上密闭的厚雨鞋。

 

杨代常的努力没有白费,异常艰辛的复习最终换来了入学资格。

 

 

回国创办企业

 

 

进入武汉大学插班后,杨代常用两年时间,学完了普通学生两年半的课程。

 

大学毕业后,杨代常在导师朱英国的建议下留校考研。此后,杨代常为了更好的从事水稻相关研究,先后到德国访问学习,到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完成了博士论文,到新加坡从事博士后研究。

 

学成后,杨代常前往美国工作。国外优越的物资生活条件,宽松的工作环境,反而让他感觉到不太踏实,自己的学识和精力只用了1/3,有种浑身有劲使不出的感觉。

 

随着工作时间愈长,杨代常愈发体会到“在国外工作,事情都给别人做了,没有主人翁的感觉。”

 

2005年,导师朱英国教授邀请杨代常回国发展,希望他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在祖国的土地上发光发热。朱英国的邀请,点燃了杨代常游子渴望归家的乡愁。已拿到美国绿卡,身为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资深科学家的杨代常卖掉房产、放弃股权和丰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发展事业。

 

归国后,杨代常重回武汉大学做科研。当杨代常看到一名来自河南艾滋病村附近的本科生讲述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状况后,感到非常震惊,不安全的血液来源成了艾滋病病毒重要的传播方式,而从血液中提取的主要成分正是人血清白蛋白。杨代常设想如果能人造人血清白蛋白,病毒传播率将大幅下降。他找到了合理的解决途径,用转基因水稻生产人血清白蛋白。

 

杨代常带领研发团队开始这一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国际上此项技术规模化生产的空白,并先后获得了中国、美国、日本、欧盟等多项专利。

 

为了将科研成果产业化,2006年,杨代常创办武汉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于2011年落户光谷生物城。

 

企业创办之初,杨代常满怀信心,毕竟人血清白蛋白有很大市场需求,用途越来越广泛,但现实生活中,血浆供应量一直紧张,很难满足病人的需要。此外,水稻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将避免白蛋白带有艾滋病病毒等安全隐患。然而,公司成立后,发展过程并不是想像的那样顺利。生物产业存在产业化周期长、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企业融资难度大。

 

杨代常正为资金发愁时,光谷生物城主动伸出了橄榄枝,给予禾元生物场地、资金等多项支持,还帮助杨代常申请“3551光谷人才计划”和湖北省“百人计划”。同时,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项目也得到863转基因项目重大专项、新药创制的支持。从国家到地方,有力的扶持让禾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建设推进速度、产业化进度和技术水平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推进。

 

 

3个“No”和6个“9”

 

 

从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项目饱受质疑,到逐渐得到关注和认可,再到产品投入规模化生产和完成临床试验,这一切不是凭空得来的。

 

“如果一个技术开发者没有一个控制能力的话,难以做起来。做好这个工作不容易,公司的发展和项目的推进,得益于3个‘No’—no holiday,no weekend,no day and night(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没日没夜)。”谈到这里,杨代常大笑起来。

 

开始这个项目之前,他组织了调研团队,对国内白蛋白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作了详细的调查。他发现,我国白蛋白需求量达到210吨/年,都是靠血浆提取。但血浆短缺度达到三分之二,50%靠进口。得出结论后,研发团队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研究实验。研究所里定下“双规”准则:所有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现定任务”。2011年,这一项目获得阶段性成功,杨代常和研发团队一起,迅速开展新工艺白蛋白产品的临床前药学、毒理、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评价工作。

 

每一天,杨代常都会在上午7点半之前到学校或者公司,晚上11点后才回家,日夜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他坦言会觉得辛苦,但却不觉得累,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他认为要尽心尽力地工作,力求让产品尽善尽美、做到问心无愧。“当时一位老总跟我说,我们都下班了,你们实验室还通亮,有这种精神,肯定会成功。”

 

杨代常和他的研发团队成员一天一次讨论实验结果,周末晚上连续加班,仅用了两个月就把新药创制的纯度从小数点后面的3个9提高到6个9,达到99.999999%的纯度。“这6个‘9’的取得非常不容易,是生物技术应用领域的一个飞跃。”杨代常教授自豪地说。

 

“我们已经投入了8O00多万,明年估计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到2016年可以达到创业板的门槛要求。”按照预计,禾元生物公司拿到药号后,能占据中国白蛋白供应市场二分之一左右的份额。

 

目前,禾元生物3600平方米新厂房已装修完毕,正在安装、调试设备,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即将进入临床实验,并正以非医药产品率先进入国际、国内市场,作为工业试剂或原料向全球推广。经过2年的推广,产品已经销往美国、英国、德国、荷兰、韩国、印度、巴西、日本、俄罗斯等地区,有近百家企业正在使用或测试武汉禾元的产品。

 

不仅如此,禾元生物还正在着手参与制定两个行业标准:一个是医用工业转基因种植标准,另一个是植物药评价标准。公司已投入数百万元致力于标准的建立,一旦获得国家认可,今后投放市场的任何产品则必须达到此标准。

   

“我们公司自己的产品,实则比这个通用的标准要求更严。”杨代常说,“今后的国际竞争,是超载产品之上的行业标准的竞争。谁率先制定并达到标准,谁就掌握了这个市场的话语权。”

 

作为教授, 杨代常从事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的同时,还肩负着企业发展的重担。他坦言,学者与企业家、研究者与商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难以平衡,作为一个学者, 自己有责任向国家负责,完成国家赋予的科研任务;作为一个学者,又要对学生负责,指导好学生;研究者要有过硬的科研成果和具有产业化的前景的成果和技术,而作为一个企业家,要向员工负责,要向股东负责,还要向长期支持他的领导、同事和老师负责。

   

为了做好每一个角色,杨代常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几年的时间里,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乘坐“红眼”航班来往异地是家常便饭,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激情,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实践学者、研究者和企业家的有机结合而努力着。


之梦,白蛋白,水稻,血清,产品,研究,工作,大学,团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