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张发明:做国际化的创新药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5日

访问量:

人物名片:张发明,男,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化学博士,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博士后,印第安那大学MBA。在美国礼来制药公司12年经历,担任8年资深科学家。现为中美华世通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CEO。第五批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第一批“3551光谷人才计划”入选者。

 

漫漫求学路:从农村娃到博士后

 

1986年,当张发明从武汉大学硕士毕业赴北京时,他根本没想过有朝一日还会回到武汉发展。

 

张发明是湖北天门人,1980年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1984年本科毕业,并于两年后取得了物理化学硕士学位。接着,张发明去了中科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期间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从事高分辨率数据采集和蛋白结晶的研究,于1990年顺利毕业。

 

张发明没有停止求学的步伐。紧接着,受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邀请,他远赴美国攻读博士后,研究羧肽酶的晶体结构和特性、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小组克隆和纯化。之后,张发明在这里做了两年研究员,研究MAP激酶ERK2和p38的晶体结构。期间,张发明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40多篇科技论文,并获8项专利。做博士后的时候,实验室里有15个同学,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张发明成为实验室第一个以第一作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蛋白质功能成果的研究者。 

 

1994年,作为一名高级科学家,张发明博士受聘于著名的美国礼来公司,成为蛋白激酶和的晶体结构平台项目主管、抗感染疾病靶向筛选的项目协调人、抗肥胖及细胞因子小组成员。自2002年起,张发明博士担任礼来公司的药物开发主管,在研究系统生物学、基因组学、染色体信息学、毒理/ADME统计学等的同时,负责了大量的药物生产,获得了大量医药产品开发信息。

 

2005年,张发明博士被聘为印第安那大学副教授,从事蛋白质激酶结构和药物设计、Leptin(瘦素)信号转导通路的生化研究,直至今天。

 

二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不仅让张发明博士在氨基酸领域拥有了9项美国专利,被称为生物产业的“国际钻石人才”,还让他明白了滴水穿石的道理,学会了坚持不懈永不言弃。

 

我想拥有一条自己的小船

 

可以这么说,不论是在印第安那大学任教授,还是在礼来公司担任全球部门经理、管理80多人的研发团队,张发明博士在国外的生活都过得很滋润。但是,有些情结却不时触动着他柔软的心弦。

 

在美国工作时,张发明曾碰到这样一件事:国内一家医疗器械公司购置了十套生产心脏导管的成套设备,而这些设备在美国十年前就被淘汰了,这家公司白白浪费了600多万美元。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张发明,也点燃了根植在他内心深处的创业梦想:自己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掌握了很多东西,却都没有转化利国利民的产业。“我想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小船,在大船的带领下出海、航行、搏击风浪,强国富民,更完美地实现个人价值。”

 

正是基于这个梦想,从2005年开始,张发明就付诸了行动,他在美国创办了华世通公司,进行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又于2007年创办了中美冠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在北京中关村和江苏太仓成立了两个研发中心,进行亚洲抗癌药物的研发。

 

2009年初,归国探亲的张发明和夫人去拜访夫人的老师、武汉大学著名教授伍新木,伍新木教授向他们介绍,如今的中国光谷正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并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海内外专业人才。张发明夫妇决定到光谷实地考察一番。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闫忠宁和总工程师冯立等热情接待了他。30年前,张发明就读于武汉大学的时候,骑着自行车来往于高校之间,是他当时最爱干的事儿。“那时往东最远的地方就是到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而如今,他发现东湖高新区比他想象的大得多:从东湖之滨,到南湖,再到汤逊湖,他花了一个多星期才看完。环境的巨大变化让张发明惊喜,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让他甚至“有一种震撼的感觉”。高新区的创新活力,以及刚刚实施的“3551”人才引进计划,更让他心动。这一次,张发明基本了解了生物基地的建设发展情况和未来规划。临行前,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但长春主任送给他一本《常春札记》,这是但长春主任所著的一本全面介绍光谷发展的书,张发明博士在回美国的飞机上一口气读完,对光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考察了北京中关村生命园、上海张江生物产业基地后,经过深思熟虑,张发明博士决定回武汉发展。

 

张发明博士认为,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地,光谷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度高,研发生产基地集中、物流条件好;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本地高校及科研机构还联合建立了生物技术研究院。“得天独厚,样样俱全!”在张发明看来,光谷生物城最吸引力他的地方有三点:一,整合概念。光谷生物城整合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等相关产业,并着力打造支撑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技术支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投融资平台”、“人才引进平台”等“六大平台”,这是很难复制的优势。就拿技术支撑平台来说,三年前,要在武汉找一个像样的生化实验室还很难,只有武大、华科等少数大学才有,而现在,很多配套都已在逐步完善。二,政府支持力度。省、市、区三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光谷生物城的发展,在资金、人才、房租等各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三,人才优势相对明显。武汉是中国的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区域内高校集聚,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科研院所众多,为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企业很容易在这里找到成本较低的人才。

 

2009年5月,张发明博士向光谷生物城递交了“3551人才计划”自荐材料;7月,不等评审结果出炉,他迫不及待在光谷留学生创业园租下办公区,创办中美华世通生物医药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招兵买马干起来。9月,作为中科院百人引进计划人才、武汉东湖高新区首批引进的国际领军人才,张发明博士获得一次性资助100万元人民币;2010年他又被遴选为中组部第五批“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成为入驻光谷生物城的首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在光的指引下前行

 

早在几年前,张发明博士就在美国注册了华世通公司。他解释说,“华世通”即“Water-stone”的音译,“老子曾说,上善若水。什么东西比石头还硬,或比水还软?然而软水却穿透了硬石,这是坚持不懈的结果。”就中文意思来说,“华世通”就是“中国、世界相通——我们要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在美国的华世通制药公司自2005年运行以来,已经成为一个稳定的生物化学药物研发基地,并和很多药厂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北美制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最重要的一点,华世通公司有在北美从事过美国联邦药品食品管理局(FDA)DMF认证的经验,并帮助部分国内及台湾企业取得DMF认证,并与其他国际(美国、加拿大和欧洲)认证机构和制药公司有过成功合作的经历。这种经验可保证华世通公司所研究产品DMF认证的顺利进行,并能使产品快速地进入欧美市场。    

 

在武汉,中美华世通已从最初的武汉留学生创业园迁到了光谷生物城生物创新园,拥有了3800平方米的独立办公大楼,管理及研发、营销150人,以一批外国专家和海归为代表,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30%。在研品种16个,已申报专利38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非布司他及其片剂、溴甲纳曲酮及其注射液、参花胶囊等品种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在光谷生物城生物医药园的生产基地有员工200多人,已拿到注射用更昔洛韦钠、兰索拉唑胶囊等48个生产文号。业已建成标准厂房、仓库3万平方米,拥有完整的冻干粉针剂、固体制剂、外用药制剂GMP认证车间。

     

此外,张发明还在家乡天门成立了化学及高端原料药生产基地,总投资2000万美元。第一期工程占地145亩,按照美国FDA和欧盟的cGMP原料药标准,已建成年产能30吨的多功能生产线,可以同时展开多品种的高端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生产,非天然活性氨基酸全部出口美国、欧洲、日本。非布司他、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烯醇酯等品种已经面市。二期工程也正在建设之中。

 

在光谷生物城,与世界著名的医药企业在一个园区竞赛,就像将企业的竞争“拉入巷战”,与高手同行,让他时时刻刻心存危机感。多年的历练,张发明已经从一位科学家成功变身为企业家。他明白质量是企业的根本,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为了严把质量关,华世通成立质量部门,分析管测方法直接与国际接轨。而且,在华世通对员工绩效考核中,专门设立了“创新奖”。张发明认为,现在是扁平化的社会,企业必须要参与全球竞争,做到一流。因此,华世通的目标就是:做国际化的、卓越的创新药。

 

在忙于公司事务的同时,热心的张发明博士还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向国外推介光谷生物城,为光谷生物城生物城的招商引资不遗余力,在辉瑞公司的引进上,张发明博士就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作为美国华人生物科学家“百华协会”的一员,张发明还积极穿针引线,并在武汉建起了协会的华中区总部,将更多的资源引入光谷生物城。


新药,发明,生物,武汉,光谷,博士,公司,美国,大学,人才